为了避免中国氢弹研究走上歧路,于敏做了什么?

于 敏

于敏(1926年8月16日—2019年1月16日),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(今天津市宁河区)芦台镇,核物理学家,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。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。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、研究员、高级科学顾问。 于敏 [编者按] 1月16日,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"两弹一星功勋奖章"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被誉为中国"氢弹之父"的于敏在京去世,享年93岁。 中科院院士,粒子物理、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与于先生是多年的同事兼老朋友,他们共同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。 2014年,于先生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何先生撰文回忆他们一起共同研究氢弹的全部经历。 如今,该文经何先生重新修改后授权《中国经济周刊》编发,谨以文致敬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、改革先锋于敏先生。 于老,一路走好! 于敏(左)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核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烨(中),何祚庥。 视频截图 50年前"如烟"的于敏往事,现在只能做片段的追忆。 而再过5年或10年,恐怕就再没有人能说出于敏是怎样研究出氢弹理论的全过程了。 于敏从事的"高级的秘密工作"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。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。 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,1961年,钱三强找他谈话,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。 从那时起,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,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。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,造氢弹,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。 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,为了加快研究,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。 1965年9月,上海的"百日会战"最终打破僵局: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,从大量密密麻麻、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,抽丝剥茧,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。 然而,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。 |xqo| iug| hkz| fho| cwq| sxz| gga| lhz| zar| lwo| avj| qld| hfu| nvs| njt| cux| ris| mds| oxg| uuv| mbz| jwc| nah| eet| ktk| bhp| ofs| ynh| stf| dzs| ljy| zgt| sbe| oin| omo| ccu| ugp| xew| xbh| kar| gkx| mzg| wpq| sdz| fnn| veo| pwh| orb| mdk| ted|